首頁 > 軍事科技 > 正文

北約與美國的中國策略: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較量

在最近結束的北約峰會上,成員國首次在聯合聲明中直接提及中國,將其描述為“俄羅斯的幕后支持者”,這一舉動被外界視為明顯的外交施壓。

顯然,北約對中國的關注已超越了單純的外交范疇,背后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戰(zhàn)略考量。中國崛起對西方傳統(tǒng)秩序的挑戰(zhàn),成為了北約關注的焦點,而所謂的“支持俄羅斯”不過是表面的借口。

在這一背景下,美國國內有聲音提出了一項針對中國的激進策略。據報道,前美國駐北約大使凱·哈奇森在一次智庫活動中主張,美國應當“在中國制造經濟危機”。

她認為,盡管中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科技成就,但美國有能力通過切斷經濟聯系,讓中國經濟陷入困境。具體而言,通過阻止主要經濟體在中國的投資,減少中國的就業(yè)機會,以此作為“最佳的杠桿”。

這一策略的毒辣之處在于企圖將中國從全球供應鏈中隔離,使中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。

更惡劣的是,它還可能引發(fā)中國的貧困和社會動蕩,破壞中國近年來在消除貧困和促進社會發(fā)展方面取得的成就。

這種思維背后的動機,顯然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,不惜犧牲普通人的福祉。

哈奇森的觀點在美國國內并非孤例,反映了華盛頓政界中的一部分人持有的傲慢心態(tài)。